重拾內心的平靜:從《我可能錯了》學會放下與呼吸

目錄

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時刻

每天被手機通知轟炸、工作信件塞滿信箱,

下班後以為能放鬆卻又陷入酒局與喧囂。

當你渴望安靜,卻發現內心比外界還吵,怎麼也靜不下來?

 

直到我讀到《我可能錯了|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》,才重新找到「平靜」。

書中有一句話深深點醒了我——「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。」

作者比約恩在 26 歲時,放下瑞典經濟學家的身份,遠赴泰國成為森林僧人。

剛開始練習冥想時,他發現腦中念頭如潮水般湧現,難以控制。

這一點,我非常有共鳴。

 

平靜的第一課|專注呼吸

冥想練習的核心,其實只是「專注呼吸」看似簡單,卻是最困難的修煉。

雜念不斷切斷呼吸的節奏,讓人心浮氣躁。

佛陀的第一份禮物是—選擇有意識地呼吸。

當你不再執著於每個念頭,而是專注在一吸一吐之間,你會發現平靜悄悄浮現。

我嘗試幾次深吸深吐,讓腦袋的雜念隨氣息流走。

那一刻,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「不要相信每個念頭」的含義。

過去,我總急著抓住腦中閃過的靈感或想法,深怕忘記;

但其實,過度擁擠的思緒,只會像雜音般讓人焦慮。

 

學會放下|鬆手的智慧

書中有一個故事深深觸動我。

一名登山者失足墜落,僅靠一棵小樹勉強吊在懸崖邊。

絕望之際,他向天空祈求:「上帝,如果祢真的存在,請幫助我!」

上帝回應:「我可以幫你,但你必須照我的話去做—鬆手。」

我們經常也是如此,緊抓那些讓自己受傷的念頭-委屈、孤獨、恐懼、憤怒。

結果受傷最深的,往往是自己,真正的自由,來自放下。

有時候,放下並不是失去,而是發現「放下了也不覺得少了」。

 

情緒自救|這也會過去

作者還俗後,因不適應世俗生活而陷入憂鬱症,

甚至在罹患漸凍症時深受情緒折磨。

當他開始分享修行所得的智慧,逐漸放下對死亡的恐懼,

他才重新找回「活在當下」的力量。

這提醒了我:就連修行多年的智者,也會落入情緒風暴

我們更需要覺察,並在低谷時告訴自己——「這也會過去!」

 

總結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,不是說教,而是來自真實的生命體驗。

它邀請我們用新的角度去看待念頭與情緒。

當我嘗試把「我可能錯了」放進生活時,

才真正明白:平靜不是外求,而是內心的選擇。

如果你也渴望在喧囂裡找到安靜,這本書會是一份很好的陪伴。

延伸閱讀